2012年2月5日星期日

從蝗蟲論到香港核心價值

高登友出廣告罵內地人是蝗蟲,很多朋友叫好。我也看不過眼很多內地遊客的「不文明」行為,朋友的忿怒可以理解。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曾經以作為香港人為傲。近十年香港靠大陸接濟,我開始懷疑自己作為香港人有甚麼值得驕傲。陳冠中提到過去香港最引以為傲的是「攪掂」與「工夫」精神,香港人驕傲得理直氣壯。今天的香港還珍惜「攪掂」與「工夫」精神嗎?我不肯定。在我六神無主之際,突然有人出來罵蝗蟲,說內地人不文明,換句話說即是香港人文明。那麼,「文明」或許就是香港精神的寄托。但是,社會近日的討論看來更像是依靠「恨意」來建立香港的本土意識。這樣,本土意識或許能建立起來。問題是,香港人是否真的認同以「恨意」作為建構本土意識的基礎。這樣的做法看來就有點不文明。蝗蟲論促使我這個政治冷感的人開始思考: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應該建立在甚麼基礎上?我們這一代香港人有沒有值得引以為傲的東西?我們希望下一代香港人擁有甚麼質素?我不懂回答這些問題,希望更多知識份子參與這些問題的討論,把我們討論的焦點從蝗蟲論帶到香港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核心價值問題。

2012年2月4日星期六

病毒載體

擇自Ted 'Simon Sinek: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'

講者發現了蘋果、萊特兄弟、馬丁路德共同的成功模式,是三層的同心圓。
核心是「為甚麼」,中間是「如何」,外核是「甚麼」。
最重要的是你所相信的東西,你說出來別人也同樣相信的東西,別人才會義無反顧追隨你。
「我有一個夢想」KO 「我有一個計劃」

講者說的「夢想」、「為甚麼」,大概是「遠景」、「信念」,好比病毒。
「熱情」是病毒的載體,有載體才能離開自己的身體,感染其他人。


2012年2月3日星期五

選擇選擇

摘自Ted,Sheena Iyengar: How to make choosing easier

四個做更好選擇的建議:

1. 少即是多——太多選項會干擾選擇,感覺上不能每款都試、每項都想清楚。

2. 具體後果——令人清楚不同決定所帶來的後果。

3. 多選擇範疇、範疇內少選項

4. 先易後難——先從容易的選擇開始,有經驗後做複雜的選擇為較佳。


啟發:

「少即是多」是佛家智慧,欲望太多會做成不快樂。

做了選擇後,再多想假如作出其他選擇會如何如何,是很犯賤的行為。

既然人是犯賤的動物,那麼可以犯得聰明一點。

例如當自己犯賤地想其他選擇會如何如何時,暗示自己選擇會令自己不快樂的選項,然後具體地想象自己會如何後悔做了這選擇。最後回到現實,可以慶幸自己實際做的選擇比那個壞情況好得多。

選擇「選擇」比「選擇」更重要﹗

2012年2月1日星期三

失敗報告

今天看TEDxYYC 2011,David Damberger這位放棄高職到第三世界國家做志願工作的工程師,為不少人建造淨水器,開始時霑霑自喜回國後還成為英雄。一年後他發現自己所做的淨水器壞了,沒人懂得修理,結果當地人還是沒法飲用潔淨的食水。Engineer without borders這個組織結集了各種失敗經驗寫成"Failure Report",讓大家從錯誤中學習做得更好。

我突然想起楊照一所大學的百年校慶「進了京大校園,發現那一年剛好是京大創校百年。讓我意識到「京大百年」的,不是什麼樣的慶典,不是什麼樣的華麗佈置,也不是什麼樣熱鬧的學生活動,而是一張近乎簡陋的海報,上面寫著:「京都大學與殖民政策──反省百年京大犯過的錯誤」。那是京大法學院教師團體辦的座談。我直覺地以為那一定是激進的團體,特立獨行帶著唱反調意味的活動。然而,在校園裡走了一圈,我愈走愈驚訝,甚至該說,愈走愈感動,因為法學院教師團體的活動竟然不是特例,放眼望過去,和「京大百年」主題相關的訊息,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、反省性的。」比對近日的港大一百周年校慶,可知我們的社會還沒有認真對待「失敗」,好好的從錯誤中學習。

站在兩個巨人肩上

今天看報得知facebook的上市舵手,2008年加入facebook開始建立營利模式,把當年還在蝕錢的facebook變為今天會生金蛋的雞。她曾在google成長期工作,可算是湊大google的奶媽。

把大公司變大一點,好玩。把小公司變大公司,非常過癮。
將好學生教好一點,很好。把壞學生教為好學生,好極了﹗

時事評論第一人

練乙錚肯定是當今時事評論員的Number 1。20120201《信報》唐梁爭霸搞合縱連橫 媒體圍觀竟吶喊抬橋>這篇文章談得深入、提供分析框架及新視角,堪為時事評論典範。

框架:黨線是縱軸,財團是橫軸。「無論是唐營說的進還是梁營說的變,首先都指板塊而言,以板塊利益為依歸;若以為他們在在關心香港社會整體進步和變革,那就是給糊弄了。」

新視角:若黨性較強的梁當選特首,會否令港人仇內心態加劇?

深入:「北京要的特首民望,是長年累月積集起來的堅實的能力聲望,此等聲望轉化成政治本錢,可以用來替北京做港人不喜歡的事(如推二十三條或限制學術自由);做事過程中,特首必須以他的這種民望支付成本逐步消耗盡淨。曾蔭權是一個最佳例子。」北京讓他做事,「他玩手段百般阻撓民主進程,替北京幹出成績,民望因此拾級而下,現在接近清盤,大體符合北京理性期望。」用曾的民望換取政治成果,曾破產剛好換班,真划算﹗

寶島

20120131《信報》載,資料來自日本政府,統計2010年65歲以上人口佔23%,估計2060年65歲以上人口佔約40%。

香港的出生率跟日本相若,可能比日本好些小,但我們必須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。
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到時香港島可能會變成寶島。